黃庭堅在繼承傳統、學習前輩書法的基礎上,大膽創新,從而獨樹一幟,形成了自己的風格。但他的書法也存在某些缺點,如有些筆畫過瘦過長,像蘇東坡譏之為“樹梢掛蛇”那樣,的確顯得難看。然而,瑕不掩瑜,從總體上來說,黃書有他的獨特風格。 黃庭堅 送劉季展詩帖 一、中宮斂結,長筆四展: 黃庭堅的行書,每個字大都▼
黃庭堅,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。江西修水縣人。生于慶歷五年六月十二日(1045年7月28日),北宋詩人,書法家,詞人,英宗治平四年(1067年)進士。歷官葉縣尉、北京國子監教授、校書郎、著作佐郎、秘書丞、涪州別駕、黔州安置等。哲宗立,召為校書郎、《神宗實錄》 檢討官。后擢起居舍人。紹圣初,新黨謂其修史“多誣”▼
黃庭堅紀念館為江西省十大名人紀念館之一,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位于修水縣城城南,為紀念黃庭堅而建。1982年7月開始籌建,1985年11月建成開館,正式對外開放。為縣屬全額撥款文博事業單位,與縣博物館兩塊牌子、一套人馬合署辦公,人員編制7人。工作人員學歷均為大中專及以上,中級職稱(文博館員)1名。館址南山崖為省級▼
擅文章、詩詞,尤工書法。詩風奇崛瘦硬,力擯輕俗之習,開一代風氣。早年受教于蘇軾,與張耒、晁補之、秦觀并稱“蘇門四學士”。詩與蘇軾并稱“蘇黃”,有《豫章黃先生文集》。詞與秦觀齊名,有《山谷琴趣外篇》、龍榆生《豫章黃先生詞》。詞風流跌宕豪邁,較接近蘇軾,為“江西詩派”之祖。晁補之云:“魯直間作小詞固高妙,然不 是當行家▼
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,后來受到顏真卿、懷素、楊凝式等人的影響,又受到焦山《瘞鶴銘》書體的啟發,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。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,結構奇特,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張的長畫,并盡力送出,形成中宮緊收、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,對后世產生很大影響。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,但行筆曲折頓挫,則與懷素節奏完全▼
黃庭堅在衡州,去得最多、待得最久的地方是花光寺。據《衡州府志》載,花光寺在城南十里,即今衡陽市黃茶嶺一帶。 花光寺住持仲仁,字超然,越州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北宋元祐年間(1086—1093)來到衡州,因住在花光寺,故人稱花光和尚。仲仁酷愛梅花,每值春暖花開,他就終日坐臥花間,吟誦賞玩。曾于月夜見梅影映窗,疏影▼
同他的前輩一樣,黃庭堅對西昆體也是猛烈攻擊的。西昆詩人講究聲律、對偶、辭藻,為了在藝術上擺脫西昆詩人的影響,從歐陽修、梅堯臣開始就企圖在立意、用事、琢句、謀篇等方面作些新的探索。到北宋中葉以后,這百年以上的承平局面和新舊黨爭的風險,即使許多詩人愈來愈脫離現實;當時大量書籍的刊行,封建文化的高漲,又使他們不滿足于尋常▼
我國南方樓臺亭閣甚多,但最具名氣的屈指可數??扉w算得上是全國聞名的古閣樓建筑之一。它以獨特的建筑風格、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遺產而載入《中國名勝詞典》。 快閣雄踞在泰和縣城東側的泰和中學校園內。這座閣樓始建于唐代乾符元年(874年),距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。它初為奉祀西方慈氏(俗稱觀音大士)之所,名“慈氏▼